2023精準兒童健康論壇 關注環境與兒童健康生長
2023精準兒童健康論壇4月8日在台中舉行,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今年會議主題加入了氣候變遷與環境議題,從生活周遭到日常飲食探討健康環境對兒童生長的重要性。會中邀請中央研究院氣候變遷中心副主任龍世俊博士、花蓮慈濟醫院心血管暨粒線體相關疾病研究中心林佑融博士及臺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學系楊惠婷副教授進行專題演講,從環境議題和飲食教育和與會人士進行交流研討。
中央研究院氣候變遷中心副主任龍世俊博士以「氣候變遷下兒童之熱暴險、健康衝擊及因應對策」為題發表專題演講。龍博士首先帶來台灣的熱傷害數據,台灣經歷了72年暖冬,都會區的暖化甚至達到全球平均增溫的2倍!2020年6月台灣創下124年最高溫及最高平均氣溫,台北2020年6月最高溫高於攝氏36度的日數多達20天,創下最高溫攝氏38.9度,最高平均氣溫來到攝氏30.5度,過去10年中暑急診的民眾也增加了3.5倍,熱危害是正在發生的問題,必須謹慎防範。
龍博士指出,建立有效的熱預警系統是最直接降低民眾熱暴險以保障健康的方法,及時提供正確訊息給受影響族群,並促使其採取正確因應行動。在一項長達17年的追蹤研究中,也歸納出台灣地區高熱危害發生的時間及受影響族群,包括農作工作者、上體育課的學生、戶外運動的民眾以及近年興起的外送員。為此,中研院與中央氣象局合作開發App,期待即時揭露氣象與熱危害資訊,幫助民眾調整活動作息,避免熱傷害。
緊接在氣候議題之後,花蓮慈濟醫院心血管暨粒線體相關疾病研究中心林佑融博士以「環境因素對生理功能的影響與未來治療展望」為題,接續探討環境對健康的影響。林博士的團隊針對6至8歲兒童進行了長達數年的監測和調查,結果顯示,長期暴露於PM2.5懸浮微粒會明顯提高收縮壓、舒張壓和平均動脈壓,並且在城市地區的影響比農村地區更加明顯。
此外,研究還指出長期暴露在PM2.5的環境中,人體的生理時鐘也會遭到破壞。林博士也提到了一些保護措施,例如使用含有豐富植物性褪黑激素的嘴葉鉤藤、秦艽等植物,以及使用褪黑激素來保護心臟健康。PM2.5對人體與生態污染不容忽視,採取積極的措施來減少暴露於PM2.5的風險非常重要,在生活中選擇可實踐的具體措施,共同為改善空氣品質盡一份心力。
陽光、空氣、水是生命三要素。在熱傷害與空氣污染之後,臺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學系楊惠婷副教授帶來「兒童飲食教育的VR新應用」的分享,帶領大家了解飲食教育的重要性。根據2017-2020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指出,國人攝取原態全榖雜糧類偏低,較偏好精緻澱粉製品,普遍的問題不是吃不夠,而是吃不對,國人膳食纖維攝取量不足的比例高達50%,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對於全榖雜糧種類認識不足,第二是由於不善烹調全榖雜糧類食物以致口感不佳。
為此楊教授帶領的團隊,透過VR設備設計出許多飲食教案,幫助國小學生從小正確認識食物種類,截至目前為止相關的教案已多達20幾種,若能廣泛應用必能從兒童飲食教育開始奠定基礎,協助學童選擇正確、健康的食物,養成好的飲食習慣。楊教授認為,飲食教育是從日常餐餐累積而來,她特別鼓勵大家學習簡單的烹煮技巧增加在家用餐的次數,創造家庭飲食記憶也能讓親子關係升溫,是一舉數得的解決方案。
除了演講嘉賓,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王淑麗博士、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江智聖博士、國立中興大學運動與健康管理研究所巫錦霖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兒科林怡君醫師和馨蕙馨醫院兒童生長發育內分泌科溫美紅主任也與會交流,對於本次講者帶來的重磅消息紛紛表示應當審慎看待,並且積極在生活中找出對策,讓生活能更健康。
台灣精準兒童健康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部部主任蘇本華醫師表示,兒童健康生長是一項長遠的工程,能夠跟與會人士進行跨專業的對談,對於協會全方位推進兒童生長衛教相當有助益。成立於2020年的台灣精準兒童健康協會,結合了臨床醫療、營養、運動、環境、心理、公衛等跨專業領域人士,致力於關注兒童精準醫療與生長發育等相關議題,期待為台灣的兒童打造全面的優質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