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三關鍵,為孩子打造黃金成長力(上)
/// 本篇由《營養專科》授權刊登
生了孩子後,每每逢年過節,熱情的親朋好友們總是關心著「哇~小朋友好可愛,可是怎麼瘦瘦的呢?要多吃一點呀,養胖一點沒關係,以後會長大抽高就好了。」又或是在兒科診所或糖尿病診所的衛教診間,時常看到家長帶著胖胖兒童來,喝著飲料、看著手機玩遊戲,好心告訴他們不要吃甜食,得到如此的回應「小孩子不就是要吃甜的嗎?不然要吃什麼?」不禁堪憂起我們未來的棟樑呀…
小時候胖不是胖?
這句我們臺灣社會從小聽到大的名言,到底正確度有多少?
國外研究顯示[1],肥胖兒童有五成以上成為肥胖成人,肥胖青少年高達8成長大繼續胖。十二歲以前若是肥胖,將來仍然肥胖的機率,男性高達86%、女性是88%。很多人不知道小時候的胖,才是可能奠定不可逆的肥胖基礎!
根據WHO的統計,全世界5 歲以下的兒童有4 千1 百萬人過重或肥胖,其中亞洲佔48%,非洲佔25%[2]。而國內根據教育部對兒童與青少年成長與肥胖調查顯示,台灣國小、國中學童肥胖率逼近3成,且男生高於女生[3]。台灣兒童肥胖的盛行狀況可是位居亞洲之冠呢!
肥胖對兒童造成的影響
肥胖不僅對兒童的外在身形造成改變,在生理、心理、社交層面皆有影響,在生理上可能造成智力衰退、脂肪肝、糖尿病、性早熟、心血管疾病、內分泌失調、甚至是骨骼肌肉發育不全;因著這些生理狀態的改變,使孩童在心理上產生焦慮、自我放棄、暴飲暴食,最終會導致被同儕排擠、甚至霸凌的現象。
過去在門診遇到有血糖及肥胖問題的個案年齡層平均40歲以上,最近在診間遇到的個案年齡層有下降之趨勢,高中生糖化血色素(HbA1c)超過10、國小生體重接近100公斤者越來越多…
健康體位從小做起
不要再說小時候胖不是胖了!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發布的兒童生長曲線圖(如圖1),若是孩童的生長曲線超過第97個百分位就要注意,是肥胖的高危險群,而非洋洋得意我的小孩頭好壯壯。
另外一個方法就是計算BMI值:體重(公斤) / 身高2(公尺2),但兒童肥胖的標準值非像成人的BMI超過24屬於過重,可參考國健署的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4],根據兒童不同年齡而有不同的肥胖界定BMI值。
為了打造健康體位,這裡提供三個好記的關鍵:好好吃、好好玩、好好睡。
「好好吃」:均衡飲食的重要性
「孩子不就該吃甜食嗎?」聽在營養師的耳裡實在會忍不住,現在的零食與甜食,內含的致命傷是:精製糖、高油高熱量、食品添加物、食用色素。愛吃零食的孩子,身體容易缺鋅、缺鐵、缺鈣,這些都是讓大腦順利運作的重要營養素,長期缺乏會影響學習力及情緒管控的能力。而食用色素(通常就是那些色彩繽紛的糖果及棒棒糖)與防腐劑,易引發兒童過動症狀[5]。
高鹽高油高糖的加工食品,易導致肥胖、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還可能致使內分泌失調,引發負面情緒,增加罹患憂鬱症風險,甚至可能影響智力。
故均衡飲食的重要性油然而生,正餐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點心選擇天然食物而非加工食品,孩童的胃容量尚小,點心有其必要及重要性,但如何正確的選擇、又可以吃的永續環保(兒童營養與永續飲食的跨領域結合,是個有趣的火花),或許可於之後的文章分享。而個別化的飲食習慣及內容,仍建議尋求專業的營養師評估。
戒糖這件事
成人風靡的戒糖,現在也要用在小孩身上了。但此「糖(sugar)」非彼「醣(carbohydrate)」,我們要戒的,是精緻加工單「糖」、而非天然食物複合「醣」。舉例來說,在甜飲、糖果、零食中額外添加的糖即是屬於「單糖(sugar)」,而天然的全榖雜糧、水果類等則屬於「複合醣(carbohydrate)」,很多家長說「水果好甜不敢吃,糖果一點點甜而已沒關係啦!」由此可知營養師還有很多可以介入的地方,哈…故此「戒糖」這件事很重要,我必須說三次!
吃益生菌加強免疫力?
市面上琳瑯滿目的益生菌,總訴說著對孩童有多少的好處,但依營養師的見解,套句話說「給他魚吃不如教他怎麼釣魚」。益生菌在腸道中仍需養分才能好好自行繁衍生長,否則把菌吃下肚也只是徒勞無功,而菌所需的養分稱為「益生質(Prebiotics)」,故為腸道打造一個有利於益生菌生長的環境就顯得更為重要,這可再於另一篇文章詳細討論說明。
然而,好菌吃素、壞菌吃葷,故營養師建議多吃原型態的食物(whole food) (如糙米、帶皮的蔬果)、並採均衡飲食、多攝取植物性食物少攝取動物性食物來源,讓腸道好菌可自行繁衍生長,比單吃益生菌有用多了。同時搭配多運動曬太陽攝取維生素D、充足的睡眠,可事半功倍。
參考資料
1. Simmonds M, Llewellyn A, Owen CG, Woolacott N. Predicting adult obesity from childhood obes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bes Rev. 2016 Feb;17(2):95-107. doi: 10.1111/obr.12334. Epub 2015 Dec 23.
2.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ending childhood obesit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6.
3. 肥胖防治白皮書。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4. 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
5. L. Eugene Arnold et al. Artificial Food Colors an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Symptoms: Conclusions to Dye for. Neurotherapeutics (2012) 9:599–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