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生長激素
2016年起,衛福部建立醫病共享決策(SDM: Share Decision Making)平台,協助醫療人員與病人溝通,醫療人員透過臨床實證提供各種治療的方案。病人可以透過SDM獲得醫療知識以及可選擇的治療方案。在SDM的基礎下,讓醫病雙方更能互信互助,使溝通更順暢。
在本次醫病共享決策中我們就從這六個方向來討論生長激素。
- 生長發育三階段
- 影響生長的因素有哪些
- 如何評估身材矮小
- 幫助孩子長高該從哪些方面下手
- 生長激素的介紹
- 常見問答
一、生長發育三階段
許多家長都擔心孩子長不高,讓我們先來看看生長發育的三個階段。身高與體重是評估孩童成長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我們可以從生長速度將生長分為三階段:幼兒時期、兒童時期、青春期。
生長第一階段(幼兒時期)
這階段的成長與嬰兒在子宮內成長狀態及營養攝取充分與否有密切相關。出生後第一年為極快速成長期,體重為出生時之2-3倍,身長約增加50%。尤其是出生後2個月,每個月身長可增加約2.5公分。接下來至第10個月生長速度減至三分之一,並慢慢減緩至2-3歲。
生長第二階段(兒童時期)
這階段的成長主要和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有關。正常兒童在4歲至青春期前維持一定之生長速度,平均每年增高5-6公分(小於4cm需注意,建議請小兒內分泌專科醫師評估)。
生長第三階段(青春期)
這階段的成長在性激素及生長激素協同作用下,讓身高出現生長加速現象。女孩進入青春期初期症狀為胸部發育,平均年齡約10歲左右,之後逐漸進入青春期快速發育,身高加速直到月經來潮後生長速度趨緩,14歲才達成人身高。男孩進入青春期初期症狀為睪丸開始發育變大(家長不易觀察)平均年齡為12歲,於變聲前後(約14歲)開始出現身高急速成長,之後生長逐漸趨緩,直到骨齡16歲達成人身高。
青春期開始的年齡及青春期持續時間的長短會影響一個人之最終身高,所以雖然男孩較晚開始發育,但青春期為時較長,平均最終身高男性高於女性。
二、影響生長的因素有哪些?
兒童生長受許多因素影響,包含遺傳、健康狀況、營養之攝取、疾病及藥物(如長期服用類固醇)等,但體內的內分泌系統扮演著主導的角色。相關的內分泌激素為生長激素、性激素、甲狀腺素、胰島素及其他相關生長因子。生長激素不足必定造成孩童生長遲緩,並且在外觀上表現出明顯的矮小狀態。然而一般較為矮小的孩童屬於正常矮小,可能和本身家族遺傳有關、或是體質性生長及青春期延滯所致。
造成身材矮小的相關因子
三、如何評估身材矮小?
關於身材矮小可以從四個面向來作為診斷依據:
(一)身高:藉由身高曲線圖、父母身高與生長速率來評估。
身高曲線圖:以足歲為基準,身高標準差低於2個在同年齡、同性別、身高百分位曲線(<-2 SDS /< 3rd)即為身材矮小。
父母身高:遺傳是影響個人最終身高的重要因素,由父母身高,可預估其孩童健康情形下身高可達之範圍,稱為預期身高範圍。
生長速率:生長速率為評估孩童生長狀況較客觀的方法之一。因為孩童的生長容易受季節、疾病等因素影響,紀錄時隔時間太短,誤差較大,因此通常以一年為計算的基準。生長速率因人而異,但最基本之生長速率一年不得少於4公分。
(二)骨齡:通常專科醫師會由病患左手及左手腕骨的X光攝影來判讀骨齡,藉以了解骨骼之成長情況。骨齡的意義在於了解生長板成長的空間;骨齡可能與實際年齡不同。
(三)生長激素激發性試驗:門診篩檢後進行相關測試
- 運動激發測試
- 藥物激發測試(安排住院檢查)Clonidine、L-dopa、Insulin、Glucagon、Arginine,依健保給付生長激素治療規範,至少進行2項藥物測試。
(四)放射性分析
- 顱部X光攝影
- 核磁共振(MRI):排除下視丘-腦垂體病變(如:腫瘤或腦垂體炳因被侵潤而膨大)及下視丘-腦垂體發育異常(如:無腦垂體柄、腦垂體後葉異位)等腦部的病理因素。
四、幫助孩子長高該從哪些方面下手?
身材矮小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造成情緒問題,經評估後確認為身材矮小的小朋友,會先從四大方向去改善:
(一)均衡飲食:
應採均衡的攝取、不偏食不挑食、定時定量原則。
每日可補充牛奶、綜合維他命。不使用來路不明的偏方或是未經檢驗合格的中藥。均衡補充蛋白質(如肉類、蛋類、魚類、豆類)、鈣質(如乳製品、小魚乾、豆腐)、鐵質(瘦肉、蛋黃、深綠色蔬菜)、維生素D(如乳製品、魚類、每天適度曬太陽至少10-15分鐘),都有助於身高發育。
(二)規律運動
跳繩和打籃球有助於長高,在打籃球、跳繩等運動時,跳躍對肌肉就是一種拉扯,而肌肉對骨骼產生牽引的力量可以刺激骨骼成長。以跳繩為例,最好進行中長度的跳躍,一分鐘跳60-100下即可,每天跳繩30分鐘。
對於沒有很多空閒跟時間運動的人也可以做依些伸展操,對於骨骼的發育也會有一定的效果。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對於孩子來說不論是健康或是學習效果都有正面意義,千萬別為了學業而減少運動或是不運動。
(三)充足睡眠
原則採睡足八小時及優良的睡眠品質。當我們進入熟睡期,大腦即大量分泌生長激素。人體十點到半夜兩點的時候,是體內分泌生長激素的巔峰時期,最好每天十點之前就上床去睡覺了,因為在這段時間還沒進入熟睡期的話,就會錯過生長激素分泌大量的時機。
(四)避免肥胖
當孩童處於肥胖的時候,就會導致越多的荷爾蒙儲存在脂肪中,中樞系統的就會以為身體已經進入了青春期,而提早讓第二性徵出現,這就代表骨齡會超前,生長板就會提早關閉,最後的結果就是小朋友就停止長高了。因此,小朋友在飲食的時候就要避免攝取只有熱量的垃圾食物(如餅乾、糖果、洋芋片、薯條、碳酸飲料),也要規律的運動,才能避免肥胖的狀況。
以上四點都做到,但是還是長不高,需要生長激素治療嗎?
五、生長激素的介紹
- 什麼是生長激素?
人體的腦下垂體會分泌多種荷爾蒙,以調節身體中的各項代謝,生長激素就是其中之一。生長激素可以提供人體中的血糖濃度,引發組織生長,增加蛋白質合成,並使脂肪游離及骨頭增長等等新陳代謝的作用。
- 什麼樣的小孩適合使用生長激素?
如果遇到以下幾種狀況,就適合使用生長激素治療
- SHOX 缺乏症
- 生長激素缺乏症
- 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
- 透納氏症
- 出生體重小於妊娠年齡
除了以上五種情況,亦包含不明原因的身材矮小(ISS)及慢性腎衰竭矮小(CRF)。
- 健保給付條款
美國FDA核准適應症時間軸
- 健保給付對象:
- 須由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具小兒內分泌或小兒遺傳、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診斷
- 我可以考慮一陣子後再接受治療嗎?
當專科醫師判斷該治療的時候,就代表現在為治療的關鍵時期。
當小朋友的骨頭年齡女生到14歲,男生到16歲的時候,生長板就會關閉,這時候骨頭就無法繼續生長,小朋友就會停止長高,因此若是錯過黃金治療時期,就無法再透過生活調整跟藥物來讓小朋友長高。
- 生長激素的使用時機
身材矮小的兒童應及早開始治療並持續接受治療,避免身高過矮以及可能造成的生理與情緒問題。
身材矮小的兒童應定期回診,讓醫師可以判斷與調整治療劑量,協助達到目標身高。並且定期監測副作用。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較易達到理想身高
- 生長激素治療後的追蹤指標
接受治療後我們可以透過以下的追蹤指標來觀察變化
- 身高變化:這部分是孩童跟家長在家中就可以追縱的數值,定期測量孩童身高,確認身高相對於生長曲線百分位是有在進步。通常治療第一年身高變化最多。
- 生長因子 IGF-1:生長激素由腦下垂體分泌,經肝臟代謝產生生長因子(IGF-1),因此在開始生長激素治療後,定期回診監測IGF-1可以確認所使用的生長激素劑量是否充足。1
- 骨齡:定期門診追蹤骨齡確認孩童的成長空間。
六、常見問答
Q:生長激素的製造與給藥方式
A:生長激素是一種蛋白質,若口服則會被胃酸消化掉,而不能被身體吸收和利用。較可行的方式為經由皮下注射方式進入人體。目前國內使用的生長激為基因工程技術所製造(基因重組DNA),所合成的生長激素(somatropin)與人體內的天然生長激素幾乎相同。
Q:有可能因為過敏體質而影響身高成長嗎?
A:有可能。若因過敏性鼻炎、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造成不易入睡或睡眠品質不佳,則可能導致生長激素分泌減少,影響成長速度,必要的時候要針對其問題去分析及安排檢查(如:安排睡眠檢查及檢測過敏原)
Q:生長激素有致癌的可能性嗎?
A:一般生長激素缺乏的小孩,應由醫師做完整的評估,確認孩童的健康狀況。
相關研究說明,基因重組人類生長激素一般不具有致癌性,而對於先前已有癌症或具有骨癌、膀胱癌及何杰金氏淋巴癌風險的患者,在生長激素劑量上的關係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說明。
開始治療時,任何已存在的腫瘤應為不活動性,且任何抗腫瘤治療需在開始治療前完成。基因重組人類生長激素對於先前已存在的腫瘤之生長情況的潛在影響已進行體外及體內試驗評估,其結果顯示,基因重組人類生長激素並不會讓病人長出腫瘤或刺激原有的腫瘤。
Q:生長激素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嗎?
A:於生長激素治療期間,需定期追蹤孩童血糖代謝狀況。
相關研究說明,長期以基因重組人類生長激素治療是具有安全性。而對於具有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因子的患者,在以基因重組人類生長激素治療期間,仍需留意與持續監測追蹤。因為基因重組人類生長激素(somatropin) 會降低胰島素的敏感度,因此應監測病人是否出現葡萄糖不耐症。
糖尿病病人在開始接受含有somatropin 的藥物治療後應調整胰島素的劑量。糖尿病病人或葡萄糖耐受性不良的病人在somatropin 治療期間應予以嚴密監測。